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指导方案(新)

2023-03-07
本页面

【文章导读】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指导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改革精神,促进我市教育科学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开展中小学高级和中级教师职称推荐评聘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实施范围,一,已被全市中小学校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指导方案(新)


【正文】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指导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有关改革精神,促进我市教育科学发展,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按照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开展中小学高级和中级教师职称推荐评聘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实施范围(一)已被全市中小学校、职业教育中心、特殊教育学校、幼儿园、教师进修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聘用或经教育局同意由该单位确定岗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二)本次职称申报启动时间,按省人社厅部署开展X年职称评聘工作时间X年月日执行。X年月日前已 退休手续或已到法定退休年龄但尚未 退休手续的人员,不得申报。(三)公务员、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以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工勤人员不得申报。受到记过以上处分的人员。

在受处分期间不得申报。二、工作内容X年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工作。三、基本原则(一)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聘上岗的原则。(二)坚持职称评聘推荐工作由学校组织实施,校长是职称评聘工作第一责任人的原则。(三)坚持与中小学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相配套积极稳妥、协同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原则。四、评聘条件(一)坚持以德为先。把师德放在中小学教师评价的首位,进一步加强对申报人员的师德考核。把践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晋升的首要条件。在教师职称推荐和评审中,将师德评价贯穿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全过程,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

(二)重点考核教育教学能力。注重考察教师教书育人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加强对课堂教学能力的考核,切实改变“四唯”倾向。对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不作论文、课题项目、奖项、头衔称号等硬性要求,可以教案课件、工作总结、课题报告、参编教材、教改方案等成果形式代替,提高实际工作年限的考核权重,侧重考察其教书育人实绩。(三)X年全市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评聘,按照人社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号)和《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实施办法》执行。(四)对在县(市)及以下学校教学一线工作累计满年,且现仍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受聘一级教师岗位满年的教师且满足申报高级教师基本条件的。

经职称评审 会考核评审,可直接认定高级教师职务,通过比例可确定为,不占单位岗位核定职数,实行特设岗位聘任。对在县(市)及以下学校教学一线工作累计满年,且现仍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受聘一级教师岗位不满年的教师,满足申报高级教师基本条件,且任一级教师以来每个年度考核确定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可破格申报评聘高级教师职称(职务),通过比例不得超过,不受推荐指标数额和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实行特设岗位聘任。五、评聘程序各学校要在严格执行本指导方案规定程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自主开展学校竞聘推荐工作。(一)核定岗位及竞聘推荐数额根据省市规定各学校核准本校已聘数额。教育局对各学校的已聘岗位情况进行审核。X年全市中小学教师系列职称评聘的专业技术岗位核定。

按省有关规定执行。中小学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职称申报实行职数加法,即各中小学校按照本学校相应级别空岗数(四舍五入)计算出的职数加进行推荐没有相应级别空岗的中小学校结合X年底前退休人员数量按照退评、退以上评的原则核定职数也按照职数加进行推荐。核定不出相应岗位职数的中小学校不进行推荐。各单位填报《X年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岗位核定表》。(二)成立学校评聘工作领导机构及评聘 会各学校成立由校级领导和相关中层干部组成的领导小组(单数)。领导小组下设评聘 会。评聘 会成员必须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中、高级职称的比例要适当,评聘 会主任由校长担任校长参评的回避。按照规定,评聘 会原则上由—人组成(单数),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指导方案.docx

其中一线教师不低于(兼课的一线人员课时量需达同类教师课时量的,否则不具备评委资格)。评聘 会由学校教代会无记名投票产生评聘 会 候选人,提交学校教职工大会差额选举确定。评聘 会成员与竞聘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近姻亲关系等的必须回避。(三)制定和通过评聘方案各学校评聘方案由学校评聘 会依据《市X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指导方案》拟定。学校方案内容包括:竞聘范围、竞聘内容、标准条件、空岗数、评聘岗位数、参评人数、推荐人数、方法程序、量化细则、组织机构和有关要求等。学校评聘方案制定后,需提交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教职工大会参会人员必须占在编在岗教职工总数的以上。

同意方案实施人数必须达参会人员的以上,参加会议人员意见以本人签字为准。学校评聘方案需经市人社局、市教育局批准后,再组织实施。(四)个人申报各学校符合竞聘条件人员,向本学校评聘 会提出书面申请,并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提交评聘材料,按要求填报相关申报材料。(五)资格审查由学校评聘 会对 人员进行资格审查。审查内容包括:基本条件材料:学历证书、专业技术 书、教师 书、继续教育证书等。赋分项上报材料:综合奖项、专业奖项、加分项、业绩成果、科研成果、论文著作等。申报人员材料不符合条件的取消资格。对提供各类伪造证件及假论文、假业绩、假成果的参评人员,一经查实,年内不许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已参加评审取得资格的。

取消其评审结果。(六)材料展示竞聘人员按要求提供相关证书、证件、业绩成果及相关文件,各类材料及材料赋分结果在学校公开展示,接受学校教职工的监督。各学校将审查结果及申报材料报教育局审核后备案。(七)组织竞聘根据竞聘推荐岗位的要求,由学校评聘 会按照职业精神、工作业绩、获奖情况、评聘 会评议、民主测评(含个人述职)、教育教学水平考核等方面进行考核赋分。参加民主测评会议并投票的人数应占在编在岗教职工总数的以上。总分数低于分的不得聘任(后附《市X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量化细则》)。竞聘各环节赋分结果,均须参评人员签字确认。(八)公示拟推荐人选各学校评聘 会将核定的竞聘推荐数额和参评人员考核赋分结果(由高分到低分排序)。

在本学校内显著位置张贴公示个工作日。(九)确定拟推荐人选,报送拟推荐人选材料。公示无异议后,拟推荐人选名单(标注赋分结果)、推荐材料(含学校出具的政治素质、职业操守、从业行为相关证明),经教育主管部门审核,报人社部门确认。各学校对上报材料要认真审核,确保 无误。各学校要将职称评聘过程所有材料归档长期留存。(十)组织评审。按照《省职称评审管理 》和省市相关政策要求组建评审 会,组织评审。六、相关问题的规定(一)关于职称参评材料相关时限计算的问题根据规定本次参加评聘人员的学历年限、任职(聘任)年限、业绩成果,截止时间均为年月日(以荣誉证件或文件实物为准,荣誉证件标明年度的按年度计算,未标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指导方案.docx明年度的按发证时间计算)。

通过人员的资格(任职)时间,统一为X年月日。(二)关于九年制学校混岗教师参评的问题初次按混岗身份参评的人员,可按参评年度的工作岗位及有效的相应级别教师 自行选择参评系列参与评聘。混岗教师参评过的,本次申报的人员,仍按原参评系列参评。(三)关于在乡村学校任教的问题在乡村学校任教(含城镇学校教师交流、支教)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聘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四)关于参评奖项确认的问题综合性奖励:指任现职以来经学校、主管部门推荐上报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各级党组织、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奖项。综合性奖励主要包括: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党务工作者(党支部书记)、优秀 员(党小组长)、优秀团干部(辅导员)、百优青年、突出贡献人才、拔尖人才、省管优秀专家、模范教师、楷模教师等。

专业性奖励:指任现职以来经学校、主管部门推荐上报获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主管的业务部门颁发的奖项。专业性奖励主要包括:优秀班主任、优秀任课教师、德育先进工作者、师德优秀(先进)教师、师德标兵、全天候教师、市级“好课堂”任课教师等。优质课、汇报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教师业务技能赛、指导学生竞赛等奖励可比照对应专业奖项折半计分。参评人员需提供奖励证书和相关表彰文件,本人无法提供表彰文件的,原则上可由学校向相关发证部门函询发证部门出具证明,教育局审核备案。综合性奖励和专业性奖励各取任现职以来一个最高奖项赋分。按照上级部门要求,除上述部门颁发的奖项外,其他部门颁发的奖项不予赋分。(五)关于评聘量化赋分细则运用的问题学校在不违背《市X年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量化细则》原则要求的基础上。

学校可结合实际,参照量化细则中第三项的第二条、第四条、第七条(第七款)和第八条,在学校自行加分项、减分项、教育教学、评聘 会评议的环节,自主确定原则,经教职工大会通过后施行,并上报到教育局审核备案。自行加分项确定的分值不得超过同类情况封顶分值。(六)关于对年取得相应职务资格,未聘任人员问题的意见对于年我市中小学职称“评聘分开”期间,取得相应职务资格,未受聘的教师,原则上学校可以对取得资格到被聘任期间的年限,予以适当加分。具体标准要经教职工大会通过后,方可实施。七、工作要求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今年是试行下放中小学教师高中级职称评聘权限的第一年。各中小学校(单位)要充分认识今年职称评聘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指导方案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教师演讲稿相关推荐

三九文库 www.999doc.com
备案图标苏ICP备2020069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