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一、革命领袖风范目录补丁不要紧——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故事一生仅同意过一次生日周恩来的故事——三次付饭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故事两袖清风的“理财专家”——陈云的故事徐向前元帅:“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二、人民公仆风貌一心为民的孔繁森拒收礼物拒腐蚀,永不贪——为民书记郑培民
【正文】
一、革命领袖风范 目录 1.补丁不要紧——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故事3 2.一生仅同意过一次生日3 3.周恩来的故事——三次付饭费4 4.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故事4 5.两袖清风的“理财专家”——陈云的故事5 6.徐向前元帅:“路是自己走出来的!”7 二、人民公仆风貌 7.一心为民的孔繁森7 8.拒收礼物8 9.拒腐蚀,永不贪——为民书记郑培民的事迹9 10.执法为民清正廉洁——任长霞的故事10 11.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牛玉儒先进事迹11 12.淡淡爱,浓浓情11 三、古代廉洁典范 13.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包拯13 14.杨震深夜拒礼13 15。
两袖清风14 16.一代名相诸葛亮的廉洁故事14 17.敢骂皇帝的海瑞14 四、清正廉洁故事 18.不让污点沾身15 19.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好警察15 20.坐地铁的纽约市长16 21.宝物17 22.徐海东的故事17 23.温情的“鱼”18 24.雷义不收谢金18 25.我最尊敬的人19 26.吴隐之饮贪泉19 五、廉洁警句、歌谣 27.廉洁奉公20 28.廉洁警句20 29.廉洁歌谣20 ①争做正直小公民20 ②从小就做清廉人21 ③反腐倡廉“三字经”21 ④廉政拍手歌(一)21 ⑤廉政拍手歌(二)21 ⑥廉政拍手歌(三)22 1 前言 2005年7月1日。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青少年廉洁教育正式展开。 2007年武进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武教纪(2007)04号】,我校与2011年3月申报创建“武进区教育系统‘廉洁教育示范学校’”。 廉洁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我校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省、市、区反腐倡廉会议精神,适应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将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洁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学校常规教育,并组织教师编写了校本课程《廉洁教育读本》。 由于编写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廉洁教育读本》肯定有很多缺点,敬请各位领导、家长、学生批评指正。
武进区九里小学《廉洁教育读本》编委会 2011年3月 序 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把诚信守法、廉政奉公的有关廉政文化内容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加强廉洁教育,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对于小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自从2007年武进区教育局下发《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武教纪(2007)04号】以来,我校就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之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近期。
我校组织部分教师搜集整理相关材料,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编写了校本读物《廉洁教育读本》。该书汇集了大量古今廉洁故事,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这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一次大胆的尝试,对于我校廉政文化进学校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此,我们热切期望《廉洁教育读本》发挥好校园廉洁文化的熏陶和辐射作用,在少年儿童心灵中播下廉洁品质的种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出积极的贡献。 武进区九里小学《廉洁教育读本》编委会 2011年3月 2 一、革命领袖风范 1.补丁不要紧 ——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故事 1949年,毛泽东在进入北京之前。
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他又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成。我们会考出好的成绩!”几十年过去了,毛泽东的这些教诲仍然在我们耳边回旋,仍给人以无穷的鞭策和力量。 毛泽东在刚刚进北京的时候,要在香山双清别墅会见知名人士张澜,便吩咐卫士李银桥说:“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我们要尊重老先生,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 李银桥在毛泽东所有“存货”中翻了又翻,选了又选,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没有补丁的衣服——这就是毛泽东进城时的全部家当。李银桥说:“主席,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一件好衣服都没有。
现做衣服都来不及了,要不去借一件衣服?” “不要借了,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张先生是贤达之人,不会怪我们的。” 毛泽东只好穿了补丁衣服见张澜,以后又穿着这件衣服见了沈钧儒,见了李济深、郭沫若、陈叔通…… 直到毛泽东要准备上天安门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才到王府井请王子清师傅为他做了一身新制服。 “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了。”毛泽东在穿衣上向来如此。 远的不说,就说转战陕北时吧,毛泽东的一件破衬衣,也一补再补,成了三层的夹袄。晚上,保育员韩桂馨给他补衬衣,那布糟透了,一针拉出一个破洞。小韩很难过,跑去对大家说:“主席这件衣服,破得没法下针,补都不能补了,让领袖穿这烂褂子,咱们心里能好过吗?为什么不去领件新的?” “你新来不久。
不知道主席的脾气,在个人生活上,他一向俭朴惯了,不让领新衣服,领来他也不穿。”人们解释说。 可是,这件衬衫的确太破了,有人劝说主席换一件新的。毛主席说:“还是费心补一补吧!衣服破一点儿没有关系的。能多穿一天就多穿一天吧。反正今年快不冷了,再过几天就可以换下来了。明年冬天再说吧!”这件破衬衣就是毛泽东进城时的“家当”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毛泽东身体发胖,许多旧衣服都不能穿了。他便送给儿子毛岸英穿,所以毛岸英身上穿的也总是补丁摞补丁。多少年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毛泽东的外衣破了还要送到王府井织补,内衣内裤依旧是补丁摞补丁。 【思考】 1.请你说说对“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
嚼得菜根百事可成。”这句话的理解。 2.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民的希望,对于我们来说,是做一个“百事可成”的奋斗者,还是做一个不劳而获的“纨绔子弟”?这对我们也是一次重要的“考试”。请结合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2.一生仅同意过一次生日 1924年11月初,孙中山决定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商谈国事。临走前,人们通过帅府近侍恳请孙中山先生:“先生为国奔波,革命数十年,未曾做过生日,后天刚好是您58岁寿 3 辰,大家建议为您过生日,并借此机会祝您北上圆满成功。”孙中山不答应,大家心情很不好受。由于大家的再三恳求,宋庆龄也被感动了,一同做孙中山的工作。最后,孙中山才勉强同意了,但一再嘱咐:“且不可铺张浪费。
能吃饱就好。” 【想一想】 孙中山先生为什么一生只过一次生日? 【议一议】 下面几位同学的生日过得好吗?为什么? ①小明过生日那天请了很多同学,收了很多礼物。 ②小红过生日那天帮妈妈干家务。 ③丽丽过生日那天让妈妈给她买了很多好吃的,还让爸爸给她买芭比娃娃。 ④乐乐过生日那天和爸爸一起去了书店,买了他最喜欢的童话书。 【读一读】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肖楚女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陈云 行经万里身犹健,历尽千艰胆未寒。
可有尘瑕须拂拭,敞开心肺给人看。——谢觉哉 3.周恩来的故事——三次付饭费 那是周恩来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的事啦。 这天下午周总理就要离开杭州了。几天来随行人员十分辛苦,周总理就吩咐秘书说:“今天中午,我请大家到楼外楼去吃便饭。” 饭后,周总理叫秘书去结账。省里的同志出来阻拦说:“不必总理付了,由我们地方报销吧!”周总理听了说:“今天我请大家,当然由我付钱。”店方经理知道总理的脾气,若不收钱,总理肯定会生气,就收了10元钱。谁知总理又说:“这么多菜10元钱怎么够呢?一定要按牌价收足。”经理就又收了5元钱。不料周总理生气地说:“谁请客吃饭谁付钱。总理请客吃饭,也要和一般顾客一样付钱嘛!”楼外楼经理没办法只好又收了5元钱。
这样共收了20元钱。 哪里知道过了一个小时后,楼外楼经理接到机场的电话,说周总理临上飞机前留下10元钱,付中午的饭费。经理和职工们捧着这30元钱,都深深地被总理的这种廉洁奉公精神所感动。大家商量了一下,只有按总理的吩咐去做,把当天午餐的饭菜按牌价仔细核算了一下,总共19元5角,和普通顾客一样结了帐,并给周总理写了份详细报告,附上清单和多余的10元5角钱,寄给了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 周总理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应成为我们今天学习的榜样呢? 【读一读】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快乐,是创新和奉献。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灵魂;而奉献,是我们科学研究的目的。——侯祥麟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陈云 事本在人为,经纶权小试;他年复国土,都成安乐地。———吴玉章 4.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故事 4 (1)带头节衣缩食 1931年8月,邓小平奉党中央之命,从上海辗转来到江西中央苏区,在当时肃反扩大化的危难之际,担任瑞金县委书记。在短短10个月的时间里,他勤勤恳恳,工作卓有成效,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杰出贡献。邓小平身为“京官”,一身清廉,处处作出表率,使清正廉洁成为红都风尚。 当时,苏区经过几次反“围剿”,粮食极为紧张,邓小平一面号召全县干部节省口粮,支援前方,一面带头节衣缩食,每月至少节省8斤口粮,有时多达15斤,与群众同甘共苦。有一次,妻子金维映因病吃不下饭,便去南门岗买了一碗粉干吃。
邓小平知道后,严厉批评她:“人人都像你这样,还怎么去支援前方?你不能因为我是县委书记,就可搞特殊化!”邓小平在瑞金10个多月,先后迁居五次,先住聚和店,后住同善社楼下,稍后又搬至顾粟宫。由于敌机常来轰炸,又迁往东方庙,最后移住沙洲坝的白屋子。他从不摆官架子,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下乡吃饭跟大家一样,一人一菜,喜欢蹲在板凳上吃。他吃红薯不剥皮,风趣地说:“红薯皮营养高,吃了不怕风吹雨打,丢了太可惜。”邓小平有一条用了好多年的花格毛巾,依然完整无损。工作人员问他有何秘诀,他笑着说:“你们想一想,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若用两手对挤,就能延长毛巾寿命。这是我从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不信你们试试看。
”他有条裤子,穿了几年,磨得发光,出席重要会议和会客时都穿它。妻子劝他买几尺布做条新的,他严肃地说:“现在是困难时期,怎能讲究吃穿?共产党人穿衣保持干净就行,破一点没关系。” (2)一杯清茶话送别 1932年6月,邓小平走马上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他很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他上任的第一件大事,改组了部分县委、区委,吸收了一批政治和业务素质较强的工农干部,充实 到第一线,健全和加强了县、区、乡各级党组织。 1932年8月,邓小平根据上级改组寻乌县委的批示,步行百里到寻乌县城,经过深入调查了解情况,免去了当时积极推行“左”倾错误路线把部分苏区干部当“AB”团杀害的县委书记梁锡古的职务,任命胡荣佳为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