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调研报告(共9篇)整理版

2021-04-27
本页面

【文章导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调研报告共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调查报告专业调查报告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发展最快、最活跃并伴随着国际竞争的产业为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需要人才的持续培养。而高效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调研报告(共9篇)整理版


【正文】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调研报告(共9篇)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调查报告 专业调查报告 电子信息(IT)产业是我国发展最快、最活跃,并伴随着国际竞争的产业,为提高我国IT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保持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需要IT人才的持续培养。而高效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需要从本科教育入手,加速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利用2011年毕业实习期间,为此我特意同在校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部分同学及少数毕业生进行了沟通与交流,同时还在网上就有关知识做了了解。主要有专业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前景,专业大学生的择业观。 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具备健康的体魄,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语,初步具备一定的外交检索及相关的应用能力。

能用外语进行交流; 4、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及工作中熟练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事物的意识和技能; 5、具备一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6、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设计、分析、实验和科学研究的训练,掌握信息的采集、存储、处理、传输及在线的系统知识 7、具有利用计算机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和支持相应系统的能力,具有解决电子信息工程实际问题,包括设计、组建、管理、维护电子信息系统的能力。特别强调学生对信息系统整体知识的掌握以及信息系统网络化能力的培养。 二、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前景 (一)、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综合介绍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是目前比较热门的专业。它具体指的是物理电子、微电子、光电子等专业,比较偏理论,主要研究微观领域中的电现象、电性质及其制成器件后能够实现的功能。如今信息技术已是经济发展的牵动力量,而在关系到一国生死存亡的军事领域,电子工业更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现代战争越来越向高技术、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战已经成为杀伤敌人的一种强大手段。任何国家都不想在全球的信息战中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比较有“实力”的国家,对于信息技术的投入都非常大,即便是非常“烧钱”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也不惜重金投入,以期在新时代经济及战略争夺中屈于主动地位。可见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潜力。当然要想学好这个专业。

首先是要求数学和物理的水平比较高,其次像激光原理、量子物理、半导体物理等专业课,很多都涉及微观领域,理论性也相对较强。 (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方向 这个专业学的专业课挺多有单片机、编程、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编译原理、windows编程、写驱动等等但学的都不深入。所以找工作优势不是很大。 本专业适用面比较宽,和计算机、通信、电子都有交叉;但是这行偏电,因此动手能力很重要;同时本专业对数学和英语要求不低,学起来比较郁闷,要拿高薪英语是必需的;吃技术这碗饭,动手能力和数学是基本功,当然,也不要求你成为数学家,只要能看懂公式就可以了,比如微积分和概率统计公式。

至少知道是在说些什么而线性代数要求就高一些,因为任何书在讲一个算法时,最后都会把算法化为矩阵计算(这样就能编程实现了,而现代的电子工程相当一部分工作都是编程)。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主要集中在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从事电子设备制造、电信运营、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广播电视、系统集成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能做的工作的很多,涉及技术研发到销售都可以,主要是电子、通信产品类的研发,包括软硬件的设计等,也可以在相关公司做产品的销售。研发、技术支持、品质管理以及质量检测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前景 学生主要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

现在发展的趋势,就业前景应该说是不错的,很有前途。 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深入地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以及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将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教育、科研、社会、经济等各个领域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与计算科学的人才,信息与计算科学的研究和应用将迈向更深入和更广泛的领域。可以预计,信息科学与技术在今后较长时间里仍然是极具生命力的领域。毕业生就业面宽,适应能力强,适宜到科技、教育、经济和管理部门从事科研、开发、管理及教学工作,特别是与数学、计算机应用和经济管理相关的工作,可以继续攻读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管理和一些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甘肃。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就业行业或部门百分率 国有企业12.62%,录取研究生25.80%,出国4.76%,民营及私营企业17.61%,科研设计单位8.86%,三资企业14.84%,部队1.99%,其他事业单位1.88%,金融单位0.22%,机关1.00%,中小学及其他教学单位1.66%,高等学校2.88%,医疗卫生单位0.11%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无线电物理学91.67%、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93.22%。) 三、专业学生的择业观 (一)、什么是择业观 个人认为:就是在你选择职业时,首先是对自己的定位,也就是你觉得自己在一个什么水平上,应该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再一个就是你的理想职业是什么。

就是说,基于你的专业、爱好等具体情况,你向往的职业是什么;最后就是你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什么。 我们通常所说的大学生择业观,主要是指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的期望或选择职业的标准,是大学生关于职业的发展可能性、职业的声望、职业的报酬和求职应付出的代价等方面 比较稳定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择业问题上的集中表现,也是大学生处理择业问题上的总的态度和指导思想。 (二)、专业学生择业观的改变 1950年代相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需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的实现充满自信。九成以上的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

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人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的观念逐渐淡化。有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

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改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创业”的比例为33.2%,选择“在国内报考研究生”的比例为50.5%,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6%。之后,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大学生创业的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预期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之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

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三)专业学生的择业观 之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收入高低”作为自己择业的重要标准,而将“专业是否对口”、“职业地位与声望”等放到了较为次要的地位,至于“职业风险性”等问题,多数大学生能够承受。总之,“经济收入高”一直居大学生职业选择标准的重要位置。这也反应了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现在呢,更多的大学生开始追求“注重个人发展”。薪金的期望值在1000——2000元/月。也有很多人开始考虑“发展空间”的问题。这也说明这个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不断的学习以提升自己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 随着时代的额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于理性化。

对于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适合自己的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有很多大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一些月收入不达期望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甚至把月收入的期望薪金降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趋成熟。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也不像之前的主要选择沿海发达城市,而是开始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那里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压力也不大。大学生的择业呈现出更加理性的趋势。随着高等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大学生“天之骄子”的“精英”优越感逐渐消失,学习和社会舆论也积极引导大学生积 极转变就业观。

“到基层去,到西部去”随着大学生的数量的不断增加,这也促进了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更趋于现实和理性。 鞍山师范学院物理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业 08.4 李东(17) 篇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一、调研概况1.调研目的: 以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若干意见》和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关于“暑期专业调研活动方案”为精神,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准确把握并及时跟踪市场变化,调整专业建设方向,努力推进学校的加速发展,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调研小组进行暑期专业调研活动。 调研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暑期专业调研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社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总体要求。

了解和掌握相关职业岗位对毕业生在职业素质培养上的具体要求;了解和掌握我市行业产业发展动态,经济发展规划、相关职业岗位保有量状况以及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依据企业岗位设置和对生产与服务一线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就业现状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明确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探索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途径与教学改革新思路。 2.调研时间: 二〇一三年六月下旬——二〇一三年七月中旬3.调研对象: 行业企业专家、行业管理部门相关人员、企业负责人和部门主管;生产企业的一线工人、技术人员、工段长、车间主任等;政府管理人员、规划人员等。序号 调研单位名称 类型 (1)总负责:师平(机电工程系主任)李烨(电子专业带头人)(2)企业调研组:吴海(组长)、张平、李国华、张萍华、吴璇、李玉兰、王树增(镇江科韵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重阳(飞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胡业功(景胜信息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周薇(镇江盈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周炎、王曼 (3)毕业生调查组:石鑫(组长)、陈金华、徐俩俩、汤闱璐(4)数据统计组:范月圆(组长)、史玲、张迎春、刘华勇、二、人才需求调研 1.行业企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调研报告(共9篇)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调查报告相关推荐

三九文库 www.999doc.com
备案图标苏ICP备2020069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