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2021-10-02
本页面

【文章导读】《学前教育学》知识点笔记一、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从教育的起源上看,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老猫教幼仔捕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泳与父母给孩子补充营养都不属于教育现象。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共存、共发展。、教育区别于

学前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正文】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笔记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2、从教育的起源上看,它是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3、老猫教幼仔捕捉老鼠,老鸭教小鸭游泳与父母给孩子补充营养都不属于教育现象。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为教育同社会共存、共发展。 4、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即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现象)。 5、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具有可控性强和达标性强的特点。 6、学校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核心部分。 7、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属于人的因素,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属

为物质条件方面的因素。 8、教育者包括:各级教育管理人员、学校教育中的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家庭中的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社会教育中起到教育作用的人员,自学活动中的个人也承担了部分教育者的责任。 9、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任务:研究教育目的、内容、方法、过程和组织形式,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 10、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是受教育的人,在活动中处于被领导、被控制和接受教育的地位。是学习的主体。 11、教育者和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着十分复杂的互动关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体。 12、教育内容是在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就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13、教育内容的分类:从范围上看。

教育内容涉猎人类创造的古今中外各领域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从水平程度上看有启蒙的、基础的、专业化的、高级的;从表现形态上有物质的、符号的、精神的、行为的。 14、教材是学校教育内容的表现,教育内容还体现在环境布置、教师风范以及一些信息载体中。 15、教育的物质资源有场所:设备、教具、器材等,是现代教育必须有的教育手段。教育活动的场所及设备主要有:校舍、教室、操场、园地、实验室。 16、教具与器材是教育内容的载体,是沟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 17、再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教育者的主导性要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18、教育的宏观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19、社会功能是为社会的延续服务、为社会的发展服务。

  20、教育的微观功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1、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核心。   22、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指人类的繁衍生存,还指人的个体的社会化。   23、早期教育是对婴幼儿进行全面素质的基础教育。   24、我国人口的现状: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差。   25、学前教育的重点是对儿童进行社会适应性的准备。   26、9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的根本目标:儿童全面和发展。   27、对儿童产生极大影响的社会生态系统:家庭,学校,社区。   28、学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必备条件:物质环境。   29、文化在实践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流动是文化传递。

  30、促进幼儿良好发展的首要条件:良好的身体素质。 二、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1、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2、物质环境是有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的。   3、物质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   4、精神环境对学前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5、一个国家的文盲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6、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教育必须以经济为基础。   7、现代教育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8、经济发展对学前教育的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

还决定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手段的变革。   9、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教育的发展。   10、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促进政治发展。   1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必要条件。   12、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财政的影响。   13、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政府权力机关和智能部门重视学前教育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不同社会制度下受教育的程度不同。、我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目标是道德完善。   14、我国传统文化比较侧重群体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性发展。   15、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是经济政治作用于教育的中介。

还可以主动的相对 的影响教育。   16、一般社会都将 口的受教育水平作为该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   17、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文化发达→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18、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教师文化说平→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19、文化传递指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流动。   20、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水平。   21、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对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的影响。(2)人口对教育结构的影响。(3)人口对教育区域布局的影响。   22、个性化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重要性。

  23、个体社会化的分类:(1)与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相对的的童年化、青少年社会化、成人化等。(2)社会期待不同而导致的如认识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特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等。   24、出生到3岁的儿童社会化主要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25、儿童最初的规则和懂得遵守规则是:从家庭生活中建立的。   26、婴儿自我概念形成是:2岁左右。   27、儿童骨骼发育最快的是第一年。   28、学前教育的对象,其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为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6岁前。   29、幼儿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4—5岁。 三、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1、学前教育首先要面对的基本问题: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的规律 。

2、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存在一个相当复杂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的互动过程。 3、发展之人的个体发展,也就是每个人在生理与心理方面的发展。 4、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的正常生长于发育,心理发展指儿童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5、发展:是指个体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6、格塞尔认为儿童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顺序模式的过程。 7、“双生子爬楼梯试验”证明后天教养经验不影响儿童的发展。 8、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 9、儿童的任何发展既有遗传作用,又有环境作用 10、皮亚杰认为个体发展的过程的要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11、先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长、发育与成熟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遗传,即亲代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这些形成人与人之间天生差异的解剖生理特点就称为遗传素质,其中神经系统的特点最为重要。 12、后天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所处的环境与教育。社会环境包括了社会的物质生活、社会制度、生产关系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相关因素。其中,家庭是基本单位,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也是通过家庭反映出来的。 13、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幼儿全面而正常的发展。 14、先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因素是个体发展的条件。 15、遗传素质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成熟也制约着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阶段及发展水平。

16、“社会生态系统”(周围环境、家庭及照管儿童的成人)对儿童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儿童是在与周围各层生态系统发生直接或间接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17、除了种族遗传等先天性原因以外,喂养方式的不同等后天因素也是导致我国儿童成人后平均升高低于其他国家。 18、出生后的6、7年里,儿童生理发展的速度是很惊人的,但同时也是稚弱的、需要保护的。、初生儿的形态:头大、躯干厂,四肢短小,胸廓几乎相等,胸围比头小。 19、3岁以前是视觉发展的敏感期。6~8个月时,婴儿已能分辨各种声音。婴儿出生时就有了味觉与嗅觉。味觉是儿童早期最发达的感觉。 20、触摸觉是婴儿涌来认识周围世界的重要手段,

新生儿出生后就是依靠触摸觉而吃到 的。 21、儿童心理发展水平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依据。 22、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23、皮亚杰把儿童智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24、学龄前儿童处于从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像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 25、3岁左右儿童以基本会说本民族语言。 26幼儿期的句子基本是以单句为主。 27、儿童掌握词汇种类的顺序:名词、动词(副词、代词、数词比较晚) 28、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

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29、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的根本看法。 30、社会本位的儿童观:杀婴现象,溺杀女婴。 31、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知识、能力和个性。 32、美国教育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发展的三种作用模式: (1)“维特”,即儿童某些认知能力能够自然的完全发展,教育和经验的作用只是使儿童维持现有能力水平。 (2)“促进”,即后天教育经验只影响儿童发展的速度而不影响发展方向和顺序。 (3)“ 导”,即后天教育经验的存在与否直接决定了儿童某种能力的发生与否。 33、游戏是幼儿期的主导活动。 四、学前教育的理论流派: 1、原始社会时期。

儿童教育通常是在群体驻地的“家庭”中进行的。 2、氏族社会,以老教小的做法是人类最早呈现出来的一种幼儿教育的形态。 3、母系氏族社会,多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对儿童进行教育。 4、军事 时期,是幼儿了解生产劳动技能和知识、社会生活习俗、道德行为规则外,还要学习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 5、古埃及的教育:在宫廷学校进行学习,做游戏、听故事、习字书写、学习一些初步知识外,从小要灌输敬畏日神,忠诚国君的说教,还要模仿成人试行宫廷的习俗和礼仪。惩罚和鞭打是常用的方法。从形式上看,具有多样性与等级性。从教学内容看,具有实践性与职业性。从教育方法看,实行家长体罚。 6、古希伯来的教育:幼儿教育一般分为家庭教育时期和会堂教育时期。

7、希伯来人的幼儿教育主要内容:诵读经典和参加宗教活动。 8、古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 (2)佛教的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9、古希腊幼儿教育: (1)斯巴达幼儿教育。 (2)雅典幼儿教育(对幼儿实行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 型)。 10、雅典教育的特点:初生婴儿要进过严格检查,只有身体健壮得太让父母养育。 11、夸美纽斯,捷克人,17世纪伟大的教育家,著作《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母育学校》《世界图解》。对0~6岁儿童进行专门的研究,并把幼儿教育看作是整个学制系统的最初阶段。(1十分重视儿童的体育。2强调德行的培养。

学前教育学笔记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读书笔记相关推荐

三九文库 www.999doc.com
备案图标苏ICP备2020069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