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笔记整理版网络版

2021-09-20
本页面

【文章导读】教育学笔记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二、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网络版


【正文】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

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 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学发展 既然教育学这么重要,那么我们现代的教育学发展到什么阶段了呢?今天我们先来看一下教育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No。

1萌芽阶段 萌芽阶段的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墨子、董仲舒、韩愈、王守仁。 下面我们一起来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之荀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No.1荀子的教育思想 No.2墨子的教育思想 No.3老子的教育思想 No.4韩非子的教育思想 童鞋们都记下来了吗?不仅要记住,还要会用哦~那杨杨老师就给大家出一道题,看看大家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何~ 提出“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察度)百姓耳目之实”、“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人是谁呢? A.老子 B.墨子 C.韩非子 D.孔子 No。

1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No.2韩愈的教育思想 No.3朱熹的教育思想 No.4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No.5《学记》的教育思想 杨杨老师温馨提醒:这个知识点是我们本节课学习的重中之重!!! 教育的发展之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的所有内容,同学们掌握了多少呢? 教育的发展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的发展之科学化阶段 好了,咱们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老规矩,一道题测试一下你掌握的样!别忘了把答案留在评论区哦~随后杨杨老师来揭晓答案! 认为“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中心“,主张“做中学”的教育家是() A.晏阳初 B。

维果斯基 C.布鲁纳 D.杜威 形态教育学的建立之科学化阶段 上周我们学习了凯洛夫和杨贤江这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现在我们来学习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拿出笔和本,开始记笔记喽~ 我们已经知道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都有哪些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流派都有哪些↓↓↓ 科学化阶段的教育学发展状况就我们先记到这里,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好了,今天的笔记内容就是这些了,下面继续出两道题考考大家学的样哦~ No.1 1912年发表《对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教育观和美感教育的是() A.梁漱溟 B.黄炎培 C.蔡元培 D.陶行知 No.2 开展教学过程最优化与教学质量提高实验研究的教育家是() A.马卡连柯 B.赞科夫 C.奥苏伯尔 D.巴班斯基 教育的基本规律这一章的知识框架↓↓↓ 了解了本章的知识框架。

下面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的学习。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生产力 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又起着促进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政治经济制度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制度,它反映着社会的根本性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一定社会的教育又给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以积极的影响作用。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下表↓↓↓ 三、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三)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特性; 2.学校文化的分类; 3.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 四、教育与人口 教育对人口相互制约和影响,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构和迁移等与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五、教育的相对性 第一节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你掌握了多少呢? 来来来,做两道练习题告诉我你有多棒吧~ No.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A.教育与经济 B.教育与政治 C.教育与文化 D。

教育与科学技术 No.2学校教育对文化的作用有() A.传承与传播文化 B.保存和活化文化 C.选择与整理文化 D.交融与创新文化 第三章都有哪些考点↓↓↓ 那梳理完这一章的考点之后,我们马上开始第一节教育目的的学习,由于第一节的内容比较多,为了让童鞋们更好的消化吸收每一节课的内容,我们把教育目的这一部分的笔记分两节课来学习~童鞋们可要耐心地拿下每个知识点哦~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上)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

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从内涵上看,教育目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是广义的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知识拓展——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它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培养人才的总体规格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要实现的人才培养规格的总要求。

但各级各类学校有各自人才培养的具体的质量规格,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一般来说,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主要由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三个层次构成。 三、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又称定向功能,教育目的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方向、预定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教育目的无论是对受教育者,还是对教育者都具有目标导向功能,诸如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去进行。 2.激励作用 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发展结果的一种设想,具有理想性的特点,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激励教育行为的作用。它不仅激励着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

把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学习目的,也激励着受教育者自觉地、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既为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又为检查和评价教育活动的质量提供了衡量尺度和根本标准。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依据。 4.选择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可供受教育者学习的知识经验繁多而复杂,需要培养多种多样的技能技巧,需要发展方方面面的智力、能力。有了教育目的,就为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了基本范围,保证了教育能够科学地对人类丰富的文化作出有价值的取舍。同时,教育目的也为选择相应的教育途径、方法和形式提供了依据。 四、教育目的确立依据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能对社会、对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又受多方面的制约。

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人的发展,人们在选择确立教育目的时,必须考虑社会和人的因素。 1.社会依据 教育产生于社会需要,与一定社会的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有着密切联系。教育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就必须依据社会的现实和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 一是根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总要带来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变革,而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新的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建立,又无不对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 二是根据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需要。人不仅是社会的成员,也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要反映社会关系和政治经济的要求,同时也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的制约。

2.人的依据 教育目的包含对人的素质发展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来确定。 一是根据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是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目的(或培养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有所不同,在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目标时,就必须以此为依据,这样才能使实际教育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水平。 二是根据人的发展需要。人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目的选择和确立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对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认识,会使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其围绕社会要求来设计、建构自我发展的素质。 3。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读书笔记相关推荐

三九文库 www.999doc.com
备案图标苏ICP备2020069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