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听课笔记二网友投稿

2021-07-26
本页面

【文章导读】第二讲听课笔记二(课程理论)第二讲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世纪发展脉络大致的脉络行为主义:基本方法与观点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学习步调建构主义学习理

教育学听课笔记二网友投稿


【正文】

第二讲听课笔记二(课程理论) 第二讲 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20世纪发展脉络 大致的脉络 行为主义:基本方法与观点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n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了解、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n小步骤进行 n呈现明显的反应 n及时反馈 n自定学习步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 n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n核心概念:同化、顺化、平衡 建构主义:拓展的理论 n建构主义的三个基本原理: (1)知识是认知主体主动的建构,不是被动地接受或吸收; (2)认知的功能在于适应。

是用来组织经验的世界,而不是发现本体的世界; (3)知识是个人与别人经由磋商和解的社会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比较 n苏格拉底式的、以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专注于学生的演示; n教、学生活的技能; n教师作为“边上的指导者”; n课程强调小块组成整体,强调大的总体观念的形成。 n直接的、以讲授为主,封闭性的问题; n为考试而教,为分数、证书而学; n强师权威; n课程被分为小块施教,目的在掌握具体技能、技巧或知识。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n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习得新信息; (2)转换:处理知识,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

(3)评价:信息处理方式是否适合某项任务? n学习“实际上是学习我们所遇到的物体和的各种特征之间的联系,学习适当的类别与类别系统”: (1)初步归类:注意到事物的某些特征; (2)搜寻线索:寻找可用来辨别该事物的属性,以便把它精确地归入某一类; (3)证实检验:进一步搜寻可用来证实的线索; (4)结束证实。 (概念假设-检验理论) 布鲁纳教学理论 n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原则 n学科知识结构:  -知道学科的基本结构或逻辑组织,就能理解这门学科;  -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助于迁移;  -教材组织成一定结构形式,有助于学生记忆某些具体细节知识;  -适当的学习经验和结构陈述。

可令低年龄儿童掌握较高级的知识。 第三讲 课程与课程开发 提要 n“课程”的多种概念 n隐喻性课程概念 n课程概念多样化分析 n“课程”到底是什么? n课程开发的模式 一、“课程”的多种概念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或学科的总和 n我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n欧洲传统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学。 n这种概念是特定历史时期教育状态的反映,但未必适于今天的教育追求,如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创造性的培养等。 (二)课程即教学活动的计划 l课程包括对教学的范围、序列和进程的计划,甚至包括对教学方法和技术的设计。 l这种概念较为明确地体现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有计划性。

但在实际的课程实践中,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在计划之外的,尤其在“隐性课程”这个概念提出以后,这种概念更表现出其不足。 (三)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l课程不应该是活动,而应该直接关注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这要求事先制定一套有结构、有序列的学习结果;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达到这些目标服务的。 l这种概念主要优点是引导人们更为重视学习结果,但“非预期的学习结果”有可能会被忽视。 (四)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l这种观点认为,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而不是要再现的或要演示的行为。 l这种概念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教材转移到学生。

更为重视“实际发生”的事情,但因为难以操作而很难对实践起到指引作用。 (五)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l任何社会文化中的课程,上都是(也应该是)这种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是要再生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和价值。 l这种概念将“课程”置于“文化”这一较宏观的背景下考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却暗含着“现有文化是合理的”假设。 (六)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 l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学校要借课程实现人的解放,创建新的社会秩序。 l这种概念注意到了并特别强调课程的建构价值,但在实际的社会结构中,学校很难发挥这样的作用。 二、隐喻性课程概念 n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 n虚无课程(NullCurriculum) n个人课程(PersonalCurriculum) n社会性课程(SocialCurriculum)  讨论与思考    1、在你看来。

“课程”应该是什么?又上被人们当成什么?  2、不同的课程观体现于教育实践,会不会有所不同?  3、如果是,这不同又表现在哪里呢? 三、“课程”概念多样性分析 课程的层次 n理想的课程 n正式的课程 n领悟的课程 n实行的课程 n经验的课程 四、“课程”到底是什么? n我们希望儿童向着某个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单纯靠自然的成熟不能实现,教育所以有必要。 n教育实际就是为促成儿童特定发展由成年人提供的“帮助”。 n这些“帮助”可经过有意识的选择与组织,发挥更大的效益。 n对这类“帮助”的计划与安排,就是“课程”。 n这类“帮助”可能包括:  (1)示范:成人的合宜的行为本身。

可提供学生模仿的对象。  (2)指导:在情境中或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生某些行为,对这些行为进行矫正和引导。  (3)当文字和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本出现后,我们假定某些文本直接蕴涵着某种教育目的,这些文本可帮助学生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n示范  学生理解成人世界的窗口  “隐性课程”、“社会性课程”等。 n指导  以学生自己的理解和行为为前提  “活动课程”、“研究性课程”、“服务性课程”、“精神类课程”等。 n文本教学  师生围绕文本学习实现教育目的  “学术性课程”、“学科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等。  五、课程开发的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三)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一)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n代表人物:拉尔夫?泰勒 n主要观点:教育目标是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和进行评价的准则。

课程开发必须清楚地界定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编制工作。 n泰勒提出的课程开发需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选择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得到实现? (二)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 n代表人物:劳伦斯?斯滕浩斯 n主要观点:当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不是完全听从课程编制者的安排),并能以主动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的话,学习活动对学生会更有价值。 n n过程模式的基本原则 1.学习者应处理有争议性的问题,如战争、贫穷、关系等,而不是像泰勒的目标模式所期望的那样,寻找出一些“公认”的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选择确定性的内容。

2.教师不应该运用权威强迫学生接受某种观点,课堂应该成为学生的“论坛”,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意见; 3.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的探究,应包括讨论,而不应以灌输方式为主; 4.讨论应该尊重参与者之间在意见上的分歧; 5.教师作为讨论会的主席,应对学习过程的质量负责。 n“过程模式”并没有提出一套可操作的课程开发工作程序,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也只在少数几个实验项目中实际运用过。但它提出的许多基本主张,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见、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等,在今天仍然有意义。这些理念,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更有明显的体现。 (三)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n代表人物:J.J.施瓦布、D.沃克等 n主要观点:在学校教育的实践中。

当人们处理课程问题或开发新课程时,并不会按照目标模式的那套程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他们往往更多地运用“实践推理”和“集体审议”,更看重过往的经验。 n实践模式不是一种“规范性的模式”,即主要不是解决“应该样”的问题,它主要是对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开发课程的过程的一种“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的环节(如“集体审议”)进行了更全面的说明。 第四讲 课程与教学目标 提要 n课程目标的纵向分类 n课程目标的横向分类 n课程目标的厘定 n课程目标的表达 目标是方向与标准 目标明确、方法与目标相应且得当,才有高效可言。 时代与“目标”的变化 n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相比: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技能是操作。

信息时代最重要的是自我指导的学习(selfdirectedlearning) n托夫勒:“未来时代的文盲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 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变 n标准化 n细致化 n集约封闭 n群体统一 n集权化 n个人化的集体行为 n一般化 n弹性开放 n小组化 n实地为本的 社会变化与“知识”的层次 n静态的知识 n运用于某单一学科的知识 n运用于学科之间的知识 n运用于现实世界可预见的问题的知识 n运用于现实世界不可预见的问题的知识 过去与将来的课程 n过去的课程,是信息课程(informationcurriculum),是为了传递这些信息而存在的。

n未来的课程,是为着个人发展(personaldevelopment)的课程,信息只是一种素材而已。 elearning 一、课程目标的分类:纵向 n通常可以将课程的意旨按涵纳程度分为: -课程宗旨:期望的学习结果,如“公民责任”、“自我实现”; -课程目的:学校长期的成果,如“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较为具体的成果。 课程宗旨 n当今世界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课程宗旨与目的: —公识与责任 —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 —创造力与批判性思考 —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 —信息素养 —国际视野 课程宗旨 当今世界范围内课程改革的特点: 开放(open。

continuous,endless) 综合(comprehensive,integration,relation) 创生(construct,context,meaningfulness) 互动(interaction,participation,collaboration) 转化(transforming,enrichment,enlightening) 权能(empowerment,active,reflective) 香港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宗旨 我国的课程宗旨陈述举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我国的课程目的陈述举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我国的课程目的陈述举例 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育学听课笔记二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随笔相关推荐

三九文库 www.999doc.com
备案图标苏ICP备202006997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