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学习笔记打印版

2021-04-16
本页面

【文章导读】教育学(学习笔记)(张月石)教育学学习笔记【绪论】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多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区别:

《教育学》学习笔记打印版


【正文】

教育学 (学习笔记) (张月石) 《教育学》学习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多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教育方针与教育规律的区别: 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只是符合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 4、教育学就是一本教育经验的汇编吗? 答:教育经验只是一

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它还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教育学是将教育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总结出教育规律,因而教育学不能说是教育经验的汇编。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教育学萌发阶段; B独立形态阶段; C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D教育学理论深化阶段。 三、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法 调查法 实验法 统计法 1、历史法:所谓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历史法第一步:史料搜集 历史法第二步:史料鉴别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 B要把历史分析和阶段分析结合起来 C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2、调查法:分为 A全面调查 B重点调查 C抽样调查 D个案调查 3、实验法 4、统计法 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也是研究教育学的一种方法。

(经典拾贝) ***规律:它不是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虽然要谈到教育方针的问题,但决不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和对象,它是研究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教育具有共性,又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在不同的社会里会有着不同的教育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学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 ***原始社会没有教育学。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发阶段。 ***在人类历史上是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是我国战国末期,儒家思孟学派写的《学记》。 ***第一次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的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随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和科学进步,教育学成为独立形态阶段。 ***把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76年) ***教育学已经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赫尔巴特出版的《普通教育学》。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做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措施:教育内容(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和手段。 三、教育的历史形态 教育的历史形态: 原始的教育形态 古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 1、原始的教育形态 2、古代的教育形态: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 3、现代的学校教育形态: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经典拾贝)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里是没有的。 ***“阶级性,生产性”不能说是教育的质,他们只是教育的一些属性。 ***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所有儿童和青年都同样地享受教育的权利。 ***从奴隶社会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式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或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的,有组织的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影响人的发展诸多因素及作用 1、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制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B教育,他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C学校有专门负责工作的老师。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上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3 2、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3、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经典拾贝) ***教育要适应年青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不是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社会发展规律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制约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不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变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 ***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三翻”“六坐”“八爬梯”“十月会减大人”,这反映了遗传素质的发展特征。 ***遗传主要包括:结构、形态、感官、神经系统的特点。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诸社会现象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当然,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然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一定性质的教育被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但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又有积极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综上1,2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又同时作用于教育的。任何一个社会的教育都是根据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正是通过培养人才,传播科学技术和宣传某种思想,来作用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力。 二、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生产力与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但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宗教,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等也都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些社会意识形式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除了与上述各种社会想象的密切联系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谓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3、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内容时什么? 答:1、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

2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3做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4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5调整教育结构; 6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教育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加速教育事业发展的进程,增加教育的投资,调整教育的结构,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实行多种形式办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更加有效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经典拾贝) ***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教育的方针,政策,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的教育内容,都是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因此,就此种意义上来说,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水平过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这正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也是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所在。 ***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得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必须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强智力开发。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哪两个方面? 答: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是什么? 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指导思想。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思想,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需要,体现着一定时代的特点。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要改革,必须做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简要谈谈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和方法。

《教育学》学习笔记

点击复制文档内容

读书笔记相关推荐

三九文库 www.999doc.com
备案图标苏ICP备2020069977号